京东健康上市首日市值超过阿里健康,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巨头竞逐健

川图新商业 链财经 2020-12-09 15:26

编者说: 川图新商业是专注于商业进步的新媒体,定位“有深度的创新”,致力于通过洞察与分享全球的创新案例推动中国商业行业的进步。

上市首日,京东健康收涨55.85%,市值一举超过成立和上市更早的阿里健康。

12月8日,京东健康股份有限公司(6618.HK,京东健康)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发售价为70.58港元/股,不行使超额配股权,全球发售募集资金净额约265亿港元。当日京东健康以94.5港元的价格开盘,开盘涨幅高达33.8%。截至收盘,京东健康报110港元/股,首日涨幅55.85%,总市值3439.79亿港元,超过阿里健康(0241.HK)的3215亿港元和平安好医生(1833.HK)的1049.77亿港元。

“健康这个领域做好了,能再造一个京东。”多年前,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对现任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如此描述京东健康的野望。

而面对一众互联网公司在健康赛道的摩拳擦掌,京东健康的上市,亦是窥视一场激烈角逐赛更多细节的开始。

6年跑出的独角兽

招股书显示,京东健康目前已经是中国收入规模第一的在线药房。

而这只年收入过百亿元的独角兽诞生不过6年。

京东健康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14年,2014年2月,医疗健康业务作为京东集团独立的业务线开始运营,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京东模式。

2017年,京东健康与泰州市合作建设现代化医疗健康产业园,并推出在线问诊服务,标志着京东健康从医药电商跨入互联网医疗阶段,正式开启了独创的“医、药联动”闭环体系的商业模式。

2018年11月,京东健康正式注册成立。

2019年5月,京东健康正式宣布独立运营。

2019年11月15日,京东健康获得中金资本、京东集团、霸菱亚洲等投资的10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约70亿美元。由此,京东健康成为了京东集团旗下除了京东数科、京东物流之外的第三只独角兽。

2020年8月17日,京东健康获得高瓴资本的B轮融资。

2020年9月27日,港交所披露了京东健康提交的招股书,京东健康申请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对比阿里健康上市以来的连年亏损,京东健康在上市之前便已实现盈利。

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5.53亿元、81.69亿元、108.42亿元与87.77亿元;剔除公允价值变动和非经常损益项目,同时期内,京东健康的盈利情况分别为2.09亿元、2.48亿元、3.44亿元及3.71亿元。

京东健康的估值逻辑

成立数年便一度达到百亿营收,京东健康靠的是什么?

据招股书,京东健康的业务有两部分,一是在线零售药房业务,二是在线医药健康服务。

在线零售药房业务通过三种模式运营:自营、在线平台及全渠道布局。

自营模式主要是指京东大药房;在线平台模式主要是第三方商家入驻,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健康的在线电商平台拥有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户,线上零售平台有超过1000万种商品(SKU),在全国范围内共有11个药品专用仓库和超过230个非药品仓库;全渠道布局是为满足用户紧急性用药需求,截至2020年6月,京东健康可以为全国200个城市的用户提供7×24的当日达、次日达以及30分钟达服务。

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构成京东健康总营收大头的并不是“卖药”。从营收结构来看,“卖药”只占京东健康总营收的两成左右,更多收入来自非药品的销售,且其毛利率更高。

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零售药房业务产生的收入占平台总收入约95%,其中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88.4%、88.8%、87.0%及87.6%,平台服务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7.9%、7.4%、7.3%及6.8%。

医药及健康产品销售收入中,药品销售产生的商品收入占商品总收入的比重在20%至30%之间,而包括隐形眼镜、成人用品、计划生育用品以及用于家庭医疗保健康复和监测的医疗设备在内的医疗用品及器械收入占比高于70%。

同时,招股书显示,非药品相较于药品毛利率更高,药品中非处方药相较处方药毛利率更高。

“一个被低估和认知差的地方是,医药电商里面卖的很多东西是保健品、健康类消费品,人群更广泛,这个占比非常高,销售利润率很多时候也比药品高。说白了,医药电商就是个线上版的屈臣氏、SaSa、CVS,那么,光一个国药控股怎么能够定义医药电商的估值天花板呢?”高特佳熙和总经理李秋实分析道。

营收占比约5%的在线医疗健康服务板块主要包含在线问诊、处方续签、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和消费医疗健康服务等。数据显示,京东健康组建了自有医生和外部医生团队,平台拥有6.8万多名医生,京东健康还与一些国内顶级专家共建心脏中心、耳鼻喉中心等16个专科中心。今年疫情期间,京东健康的在线问诊量明显上升。上半年,京东健康日均在线问诊量约9万次,是去年同期的近6倍。

互联网巨头竞逐健康赛道

中国医疗健康支出规模庞大且稳步增长,但中国医疗健康行业仍处于数字化初期阶段。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9年,中国仅有2.4%的药品通过院外在线零售药房分销。在相关政策及技术和新冠疫情的加速下,到2024年,预计数字大健康的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至1.13万亿元;细分行业方面,预计在线零售药房市场规模将达到4560亿元,在线问诊市场将增1550亿元,并将成为医疗咨询的主要方式。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2019年的医疗健康支出份额排名位居全球第二,2019年达到6.52万亿元,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10.62万亿元。

在这个万亿市场面前,拥有“流量”优势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了大健康赛道的角逐。目前,除了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玩家还有腾讯旗下的腾讯医疗、平安旗下的平安好医生等。

早在2015年,阿里健康就借壳上市,平安好医生也已于2018年赴港上市。

安信证券新三板首席分析师诸海滨指出,从业务模式上看,京东健康与阿里健康较为相近,主要以医药零售为主,再拓展至其他环节,发展路径主要是在母公司的流量及供应链优势下,从医药电商出发,再逐步完善互联网医疗的产业布局。而平安好医生不像前两者具备天然的电商基因优势,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再拓展至其他环节。“这三家公司均在与母公司集团的协同上存在优势。”

从京东健康的招股书看,京东健康是三家中最早盈利的平台。阿里健康近期发布的2021财年上半年报告显示,报告期内阿里健康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2.79亿元,而平安好医生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

京东健康持续盈利的原因,在于其零售医药业务。而零售医药虽然也是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的最大收入来源,但整体体量小于京东健康。2019年平安好医生总营收50.65亿元,其中健康商城业务收入为人民币29.02亿元。而阿里健康2020财年96亿营收中,阿里健康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和医药自营业务的收入分别为11.7亿和81.34亿元。

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让互联网医疗行业加速发展。网上买药、诊疗一度成为刚需。

2020年2月份以来,“京东药急送”的用户数量和订单量均有明显增长,其中新用户占比达八成。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家卫健委的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 倍,部分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长了近10倍。

疫情催化之下,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的收入达到88亿元,同比增长76%。

其他在线医疗平台在疫情期间也获得增长。阿里健康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实现收入71.62亿元,毛利1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0%和80.3%。报告期内实现扭亏为盈,利润额2.79亿元。经调整后利润净额达到4.36亿元,同比增长286.4%。

平安好医生2020年上半年则实现总收入27.47亿元,同比增长20.9%;毛利8.22亿元,同比增长67.1%;毛利率为29.9%;净亏损达2.14亿元,减亏22.1%。

亮眼数据之下,在线医疗领域新老玩家动作频频:字节跳动全资收购百科名医、春雨医生完成E轮战略融资、阿里健康APP更名为"医鹿"、新氧拿下互联网医院执业牌照、平安好医生推出“平安医家”品牌。

京东健康在一个高增长之后的好时机上市,而互联网巨头在健康赛道的角逐,正迅速展开。

(作者:周莹 编辑:朱益民)

首席商业官 MORE+
酷公司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