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图网 首页 > 财经热点 > 调查:中国餐饮业的短板危机

调查:中国餐饮业的短板危机

中国餐饮的短板 ,餐饮企业有自己比较突出的问题:漏开发票无法有效监管、人员流动率高、抗风险能力弱。
  首先,吃饭不开发票是个普遍现象,这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问题比较大。IPO的目的是获得较高的市盈率,计算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公司的各项票据。如果票据不规范,那么就难以有效核算与监督。有些朋友认为“规范操作会导致餐饮企业的成本增加,继而导致盈利下滑”,笔者则完全不能同意此观点。中国古代有“以义生利,利以丰民”之说,不开票透漏的税款是不义之财企业本不该得,而且与其说是企业故意为之,不如说消费者还没有养成开票习惯或者嫌麻烦。如果能找到合情合理的办法解决此问题,相信企业和消费者都会接受。
  其次是,餐饮企业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不止是一线员工,店长和总监级别也存在此问题,有统计称餐饮企业平均每年至少有30%人员流动。背后反映两个问题,一是普通员工中有薪酬偏低的问题;二是对中高层管理存在激励不当。究其原因多半是发展速度过快,相应管理水平未能及时提高。稳定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和基础,如果人才流动过快,不但会让企业管理者忙于招聘、培训新人无暇顾及其它,从而导致管理成本大幅度提升,还会影响菜品的质量,导致客户流失。
  最后是抗风险的能力相对弱。食品安全无疑是餐饮企业关注的重中之重,一旦食品安全出了问题,企业的品牌形象受损之外,恢复客户的信心需要很长时间。比如2010年“骨汤门”导致在香港上市的味千的股价暴跌近40%,创始人潘慰持有的股票市值当即缩水了27亿多港元。与此相对,餐饮企业在某些负面信息未经官方证实,但是被广泛传播的情况下缺少应对手段,从而导致本不应该发生的损失。比如:2012年5月22日财经中国网全文转载了某网友说周黑鸭是危险食品的博文,短短几个小时博文及评论即被转发上万次。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周黑鸭除了在23日凌晨做出申明之外并无其它举措。
  当下的情况是,一旦有人在食品安全方面做文章,餐饮企业的反映要么给人感觉蛮不讲理,要么给人感觉回应软弱无力。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餐饮企业也许还有很多要补的课。
  有一种危机叫机会
  2011年,中国证监会加强了餐饮及连锁企业的上市监管,业界有人说:“A股IPO的大门已经掩上,企业应该开始谋求转战H股。”笔者倒是认为很多时候危机就是机会,借此机会规范流程、提升管理水平、规范各种流程正是时候,而且如果企业各方面不达标转战H股也未必达到预期效果。
  如何把危机变成企业的机会,借机创造新的增长?
  首先是把过多“向外看”的目光转向企业内部,以提升自身能力为出发点,而不是“战争”心态总是给自己找假想敌。1995年,河南人乔赢在郑州开了第一家红高粱快餐店,号称要打败肯德基,之后还出现过想打败麦当劳为的荣华鸡。结果是红高粱、荣华鸡很快在市场上消失,肯德基、麦当劳虽然也存在各种问题但依然良好运行如故。找到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不足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强过千万句“击败XXX”的口号。向内看就是强化自己的核心优势。
  其二是全面有效提升管理水平。福特曾说过:“我只要一只手,结果却 来了一个人。”虽然在大工业生产的初期,此态度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当下却极不适合。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从这个角度上讲管理者不应将人仅仅视为资源,或者只是获取利润的手段之一。从人性出发对管理手段进行优化的加强,才能真正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以达到盈利的目的。
  第三就是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做好相应预案是第一步。当看到公司的负责消息被登上报纸头版的时候,餐饮企业不应该毫无准备,手忙脚乱地临时寻找对策;对批评应该有强有力的回应,但不要用法律或者官方语言,那样只会让大家感觉缺乏诚意;用数据支持自己的论点并展示出足够的透明度。确切的数字可以让我们的论点更加可信与有力,同时餐饮企业向公众展示适当的透明度也有利于应对危机。麦当劳的厨房开放日是个很好的方式。在2011年底乡村基也为应对“卫生门”事件也采用了 “厨房开放”的方式。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成长,有理由相信我们应对危机的能力也会逐步加强。
责任编辑:T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