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图网 首页 > 财经热点 > 两出大戏:吃粽子划龙船

两出大戏:吃粽子划龙船

南充人的端午节:菖蒲艾叶渐行渐远,雄黄酒鲜有问津
两出大戏:吃粽子划龙船
不同风格的端午小吃并存
家住顺庆区西湖小区的梁太婆来自南部县大桥镇,跟进城定居的儿子住一起。按照老家的习俗,端午节要蒸大包子,做面麻雀,让小孩抢吃,以表达对平安顺利的祈祷。“包子不上桌,起笼就吃。”
   端午包子做好了除自己品尝外,还可作为礼物送人。在竹篼底铺张纸,蒸熟放凉的包子一层层码起,送到亲戚家,然后从亲戚家拿回数量相当的包子,俗称“换礼”。近年来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农村留守老人不再蒸大包子,而是到场镇买肉买菜,做顿好菜对付了事。
   “蒸大包子的习俗在南部、蓬安、仪陇、营山一带盛行,主要是端午时分新麦归仓,首批瓜菜成熟,村民用新麦面做包子,既为‘尝新’,又为庆端午。”资深媒体人、民俗文化丛书编者萧红涛说:贯穿南充的嘉陵江流域,大部分地方端午节喜好包粽子。南充本地粽子有两派,一派源自顺庆李家,一派源自高坪胜观,都以过往种植极负盛名的香糯闻名。如今因产量原因,香糯早已弃种,“但做粽子的习惯和手艺仍代代相传。”
   王胜琼系高坪区胜观镇人,做粽子30余年。“选米、配料、形体大小等,都影响粽子的口味。以前的白粽口味单一,现在肉粽、枣子粽花样百出。”最近,王胜琼已返回老家多次,带来包裹粽子的新鲜蓼叶。
民俗庆典
从水上赛龙舟到江面抢鸭子
端午节的主旨是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投江,因此节日的相关庆典自古以水上活动为主。南充曾有著名的端午节赛龙舟活动,最盛时一度影响至广安、广元、达州、遂宁一带。
   “南充赛龙舟很有特色,龙头为木雕,龙身用竹篾编织,工序繁杂,一般要提前半月筹划。”顺庆区文化馆民俗文化研究者黄再林介绍,2001年阆中举行龙舟节后,南充江面赛龙舟活动因故取消,至今没有恢复。
   高坪区龙门镇八旬老人李安民,算是扎龙舟手艺的行家,他曾有师兄弟多人,前几年,武胜、广元一带的艺人曾前来拜师学艺。因赛龙舟活动停办多年,这种技艺没有现实用处,他已多年没有收到本地徒弟了。
   赛龙舟,一是比速度,二是赛水性。参赛的10余只队在1000米竞波之后,由主办方在江面放出鸭子。人近鸭走,各组水手跃入水中捉鸭,多者为胜。
   近几年来,在民间热心人士赞助下,顺庆区冬泳队每年端午举行一次抢鸭大赛,五六百名冬泳爱好者扑入水中抢鸭子,嘉陵江两岸围观者数万,热闹非凡。
   此外,顺庆区双桥镇黄楝沟村村民以芦溪河为依托,村民驾龙船撞岸,寓意洪水遇山开路、不会祸害百姓,这就是著名的“龙撞岸”活动。但今年由于芦溪河放水架桥等原因,河里无水,活动就此作罢。该村党支部书记文祥久表示,“明年还是要搞。”
居家风俗
家门口少有悬挂艾草菖蒲
端午节期间,农贸市场上极富端午色彩的物品除了粽子外,还有成捆的蓼叶和艾草菖蒲。“蓼叶20张一捆,每捆3元。”这些蓼叶都产自本地,因为叶片较小,包大粽时需要两张或三张蓼叶才成。此外,也有市民用芦竹、包谷叶片做粽子。因为季节关系,目前最多还是蓼叶,俗称粽粑叶。
   年过五旬的阮宗燕用一只硕大的篾背篼装了一大堆捆扎成束的菖蒲和艾叶沿街叫卖。“菖蒲艾叶哟,小把2元,大把5元!”年轻人大多匆匆而过,偶尔有一些太婆大爷停下来问问价格。
   “愿意在屋门口悬挂艾草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这生意不太好做。”阮宗燕说,她家住凌云山,所有艾草都是从野外采摘的,而菖蒲是自家屋外的山坡上种植的。“能卖就卖掉一点,估计明年不会再来了。”阮宗燕对冷淡的市场反应很失望。
   除了挂艾草菖蒲的习俗渐行渐远外,从前用雄黄酒避虫毒的习惯如今也鲜有所见。在金泉路一家中药店,一位姓黄的药师介绍,去年端午卖了400克雄黄,今年还没有遇到专门买雄黄的市民。雄黄的作用一是避邪,二是消毒,现代医药可替代的消毒药品太多了,雄黄也就没了“用武之地”。
端午习俗
受现代生活方式冲击但仍很稳定
对于逐渐式微的端午节传统,萧红涛表示,南充境内的端午节传统活动比较零散,没有形成核心品牌,地方政府对此类活动倡导和包装较少,因此受市场经济冲击较大。尽管如此,个别地域的端午节文化活动依然得到了发掘和传承,蓬安端午节舞板凳龙就是一例。
   “现代人娱乐方式受影视和光电等科技手段影响,消费兴趣渐趋多元化。”黄再林说,如今,水上龙舟大赛虽然停办,但并不能说已经消亡,因为只要条件成熟,还有可能重现。比如嘉陵江民俗旅游发展起来后,南充嘉陵江面上的赛龙舟很难说不会像都江堰的放水节,被重新发掘并成为旅游消费的重大品牌。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民俗专家潘家德表示,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法定的几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不仅有思想内涵,而且有文化载体,比如粽子、龙舟等。一个节日如果没有特定载体,就很容易泛化和消亡。近年来,随着市场推动,一些商家大打端午文化牌,制造出以粽子为主的端午美食礼品盒。端午节如同中秋节一样,在共同的美食传承和节日内涵的光耀之下,节日的核心文化将越来越凝聚,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只会给它带来一些更接地气的改变,而端午节的文化,始终深植在人们的心中。
罗天文/图 见习记者 朱海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文
责任编辑:T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