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夫妇创造爱的奇迹 23岁脑瘫儿创业当老板
2014-07-08 09:04:28
编辑:川图网 www.wepics.cn
南充晚报记者 陈思 文/图
在顺庆区万年东路临街的一排铺面,近日新开张了一家小超市,这给住在附近的居民带来了不少便利。街坊邻居经常上门惠顾,便会看见一个20出头的年轻小伙在店里忙活的身影。小伙子走路有些缓慢,动作也不太麻利。但大家总会非常耐心地等着从他手中拿过购买的商品。
小伙子名叫苟亦梁,今年23岁,出生时因为一场疾病留下了后遗症导致脑瘫。命运对他看似不公,但他又是幸运的,在父母23年来不离不弃地养育、照顾下,苟亦梁不仅完成了大专学业,还当上了超市的小老板。
异地相恋
北方姑娘远嫁南充
梁欣艳是北方人,出生在戈壁滩上的工业城市,她跟随父母工作变迁成长、就业在天津。1986年夏天,一个从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南充小伙分配到她所在的单位,他们在工作中相识相爱了。由于地域原因,南北差异,小伙子因是家中独苗,父母一再要求其回南充。父母舍不得女儿远走他乡,夫妻俩的结合受到了双方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但最终梁欣艳还是选择了爱情,决定追随丈夫到遥远的南充生活。
临走之前,率直大方的梁欣艳只向丈夫提出了一个条件:“回到家乡,你也要用普通话跟我说话!”丈夫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在这20多年里,夫妻俩一直都说的普通话。就是在两口子为琐事吵嘴时,也都使用普通话,这让梁欣艳很欣慰,丈夫即使是生气的时候也没忘记自己最初的承诺。为此,梁欣艳经常自豪地说“我的爱情还是蛮轰轰烈烈的,为爱的付出我从不后悔”。
晴天霹雳
儿子出生不久患上脑瘫
如今,梁欣艳已是南充一公司的副总经理,其丈夫则在南充市内工作。
1991年,夫妻俩生下了一个乖巧可爱的儿子,婆家、娘家里的每个人都高兴得不得了。他们给儿子取名苟亦梁,意思是他既是苟家的子嗣,也是梁家的儿郎。
然而天有不测风雨,刚经历过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7天后儿子肚脐感染导致新生儿败血症,初为父母的喜悦一下子被儿子的疾病击碎。昏迷、抢救、生离死别折腾了近十天,终于从死亡线上拉回了一个小生命,但后遗症却无法避免,脑瘫——从此给这个家带上了特殊的色彩。
夫妻俩除了忙于工作,平时都把一切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照料年幼的苟亦梁身上。梁欣艳清楚地记得,当从医生口中得知儿子患上脑瘫的消息后,她整个人就像挨了晴天霹雳一般僵直站在了原地。为了医治儿子,一家人不知奔跑个多少回,流过多少眼泪。
不离不弃
父亲“狠心”鞭策儿子学走路
两岁多的苟亦梁还不能站立,甚至在床上也坐不稳。看到这个手脚僵直无力、歪脖流涎、口齿不清的小家伙,更多人则是摇头叹息:“可惜了……”
“事实已经造成了,抱怨也没有用,只能想尽办法将他治好。”在梁欣艳的心中还存有一线希望。她不甘心。于是对丈夫说:“人家都能把猩猩训练到能做好多事情,我就不信我们不能把儿子带出人样!”这句话成了夫妻俩的共同宣言,到现在,丈夫还这样评价——“这是梁欣艳说过的最给力的话”。从此,他们走上了给儿子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慢慢长路。从南充到成都再到北京,从针灸到按摩再到砭术,自1993年起的几年里,他们背着儿子四处求医,不论春夏秋冬。
成都龙泉驿有一家砭术专科,对苟亦梁的治疗效果不错,很长一个时期他们定期带儿子到那里治疗。砭术用针是很粗的空心针,扎得很深。儿子疼痛难忍,不住地哭嚎,拼命地挣扎。爸爸妈妈只好用力摁着他,身上流着汗,心里淌着泪。但是,他们一直坚持着,没有放弃。在龙泉驿,他们住着一天10元的旅店,每天背着儿子往返于旅店和诊所之间。当时龙泉驿正大搞基建,到处都是工地,下雨时满街泥泞。这时候,爸爸背着儿子,妈妈为他们撑着雨伞,一家人紧紧地靠在一起,艰难地走出每一步……
由于长期治疗,那些年他们家的生活十分拮据,一个月全家的零用钱只有50元,但再难也不能难儿子。妈妈会每月给儿子买一次卤肉,慢慢地小亦梁明白了,带他去买卤肉时,他会问:“妈妈,你发工资了啊?”那时候小亦梁才4岁。
治疗的痛苦、学习的艰难,爸爸为了让儿子学习走路,甚至狠心地用藤条进行鞭策。虽然严厉,但儿子在外遇到旁人异样的眼光时,他们都始终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
特殊家庭
为爱而努力工作
2002年1月,梁欣艳进入港航系统,经过她多年不懈努力,从一个初涉基本建设财务领域的新兵成长为公司财务管理的业务骨干,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主办会计成长为南充一公司副总经理。作为一个残疾孩子的母亲,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双重压力,梁欣艳在多处兼职,虽然工作十分繁重,但从不向领导和同事多言自己的困难,多年来没有流露过自己的特殊情况,直到单位同事偶然发现。
梁欣艳的丈夫是一个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人。他工作过的单位较多,不管在哪个单位、在哪个岗位上都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他用勇敢和担当带动着一家人,不畏困难,一步一个脚印的负重前行。
夫妻俩都是知恩感恩的人,他们说“没有组织和领导的关怀,我们的儿子就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也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就不会有如今的进步。这份恩情,我们只能用自己勤奋的工作来报答”。他们是用自己的工作成绩和乐观的态度鼓励自己和儿子,让儿子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念。在家里,不管是谁遇到困难,他们都会相互鼓励、相互加油。因为他们坚信只要努力就有希望,生活会好起来,儿子会健康成长。
常人生活
刻意让儿子融入社会
正是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苟亦梁的成长非常阳光和乐观,他一直跟随正常孩子在普通学校读书学习,如今快乐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他常用慢吞吞的语调自嘲说:“阎王爷都不敢要我,我肯定有才”。
这个特殊的家是在朋友们的帮助和扶持下走过来的,工作中的一些同事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朋友,这个特殊的家庭小爱也升华成了同事、朋友间的大爱。
在给苟亦梁治疗的那段时间里,他们一家得到了来自单位和组织、领导和同事、朋友和伙伴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极大支持和帮助。条件好的一个朋友还时不时地在经济上给予帮助。朋友们还鼓励他们要敢于面对现实,他们聚会都必须把苟亦梁带上,朋友们就是要让苟亦梁体会到,大家都爱他,他不会被歧视。只要苟亦梁在场,丈夫的几个哥们儿经常会互相开玩笑,来逗他开心。很多朋友都说苟亦梁是“我们大家的儿子”。
梁欣艳说:“命运是公平的,命运虽然让我的儿子患上残疾,也让我们遇到了很多贵人,我们要珍惜这个家,好好培养儿子成人,不辜负那些帮助我们的朋友们。”
当小老板
梦想是赚钱尽孝和感恩
如今,苟亦梁已顺利大专毕业了,这意味着他的家庭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总会跟现实和理想有着那么一些距离。
苟亦梁需要实习参与社会实践,梁欣艳怕儿子无法一下适应社会,就找了个熟人单位,这种单位的实习没能锻炼他与社会的沟通,于是他们就尝试着让他自己找单位。可是社会对这种孩子的认知度和接纳度有限。乐观的苟亦梁竟对父母说:“算了,我还是自己给自己打工吧”。孩子的这种乐观生活态度是对梁欣艳、对帮助过这个家庭的朋友们的最大安慰。
如今,苟亦梁正要走上自己创业的道路。在父母的支持下,帮助他开起了一家小超市。虽然资金是父母给的,但具体的工作却要苟亦梁自己亲力亲为。从站柜台、进货、货品上架,到结算,苟亦梁都是自己独立完成。当问及他的理想是什么时,苟亦梁咧咧嘴笑着说:“我希望自己的超市生意越做越大,等以后赚了钱来孝敬父母和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们。”
历经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儿子也已长大成人,家庭依旧和睦温馨,虽然辛劳,但也欣慰。这就是梁欣艳展示给朋友们的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个在社会、朋友关爱下的和和美美的普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