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 —— 东区帮扶盐边县共和乡记
2014-09-12 09:13:52
编辑:川图网 www.wepics.cn
2012年12月,东区启动对口支援盐边县共和彝族乡工作,并将其列入东区民生工程。今年8月28日,记者走进共和乡与村民交流,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这一年多,变化太大了!” 穿着皮鞋赶集去 当天一大早,共和乡下起了雨。和坪村村民安康披上雨衣,穿上新买的皮鞋,骑着摩托去集镇。“东区对我们的帮扶大哦,现在村里到乡上全是水泥路,终于可以穿皮鞋上街了。”这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抬起右脚,把锃亮的皮鞋显摆了又显摆。安康告诉记者:“以前全是烂泥巴路,谁舍得穿皮鞋出门哦。” 安康从家里出发沿三迷路行驶17公里,20分钟左右就到共和乡集镇。以前路不好,车子没法通行,村民到集镇全靠步行,单边至少要两个小时。如今,路通了,村里很多人买了摩托车,往返集镇只需一个小时左右。“以前一个月才去集镇一次,现在两三天就去赶一次街,家里缺什么随时到街上买。”安康说,今年成都、昆明、重庆的老板开着车到村里收购花椒、核桃,再不用自己背到镇上卖,卖价高还省力。 三迷路是连接共和乡与红宝苗族彝族乡的主要公路,全长28.7公里。去年,东区政府贷款贴息200万元支持三迷路改造。今年初,三迷路改造完工并投入使用,解决了共和乡太田片区7个村3781名群众的出行难问题,为当地烤烟、青花椒、核桃、魔芋、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共和乡党委书记刘光荣介绍,今年,当地农副产品因及时外运,卖出了好价钱,预计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污水不再满街流 摩托车沿着弯弯曲曲的水泥路前行,翻越几座山头,共和乡集镇映入眼帘:宽敞的街道、整齐的行道树、崭新的路灯、便捷的金融网点,改造后的集镇让人眼前一亮。 居民朱跃帮在集镇上开的手机店生意兴隆。“以前街上到处都是烂泥凼凼,车子经过扬起的尘土弄得满街灰蒙蒙的,摆在柜台里的手机每天都擦还是有灰。”谈起集镇的变化,朱跃帮说,改造后,街道打了混凝土,加宽了1米多,新设置了人行道,路边还修了花坛,污水经地下管道进入污水处理池,不再满街横流。朱跃帮柜台里的手机也从过去的每天擦一次,变为一个星期擦一次。2013年,东区投入270万元用于共和乡集镇改造,改善了集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东区再投入450余万元援建资金,用于盐边三迷路建设贷款贴息和共和乡集镇环线建设、余家湾桥建设、冬瓜坪路和河坝路道路硬化等五个重大项目建设。 “全长4.5公里的共和乡集镇环线建设已完成,缓解了集镇交通压力,拓展了集镇发展。余家湾桥连通了银湾村、红旗村、兴旺村、旭日村,受益群众达3500余人。冬瓜坪路和河坝路两段公路硬化后,沿线3000余群众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可缩短15公里。目前,冬瓜坪路已完成硬化,河坝路硬化工程预计12月上旬完成。”刘光荣说。 集镇打造让居民生活环境变好了,也吸引了附近乡镇的生意人,朱跃帮的生意越来越好。 扶贫扶智并肩行 当天上午,集镇一农资店内,老板江前跃和妻子朱定凤正在电脑上查阅农资信息。三个月前,朱定凤和江前跃还是电脑盲,家里买了两三年的电脑成了摆设,了解农资信息要走4个多小时到新县城。 今年4月,江前跃夫妇和120名村民参加了东区在共和乡政府举办的免费电脑技能培训,学会了上网、打字、制作表格。“现在,在家里上网就可以查阅信息、订货,很方便。”江前跃说,店里的销售情况可以用电子表格记账,比过去手工记账省事省心多了。 在对口帮扶中,东区充分发挥“扶智”的重要作用,变“输血”为“造血”,不仅要“扶起来”,更要让群众“富起来”。 一年多来,东区组织共和乡45名种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村组干部,到东区免费学习种植养殖技术,参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养牛基地示范点。组织东区12家企业到共和乡进行商贸洽谈。当地核桃种植户盯上北京华联、攀乡经贸等企业,主动与企业代表联系,希望种的核桃直供超市。安康说:“以前哪有这么多企业来和我们谈生意,更没机会外出参观学技术。” 同时,东区为共和乡群众送去了美容技能培训、电脑培训等,安排10万元资金,帮助完善乡卫生院配套设施,培训医务人员4名。3名东区学校教师到共和乡支教;东区教育局组织教育骨干到共和乡中小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把城里的先进教育理念带到乡里。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前,东区总工会工作人员赴共和乡,为该乡今年考上大学的17名贫困学生每人发放了3000元至6000元的助学金,总计7万元。自东区对口帮扶共和乡以来,东区总工会已对当地33名贫困学生进行了资助,资助总额达11.2万元。 东区对共和乡实施对口帮扶,不仅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 “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大家的思想也僵化,眼界不够开阔,使我们发展缓慢。”刘光荣颇有感触地说,对口帮扶让我们改变了观念,村民们长了见识,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如今,村民们也开始分析自身的优势,了解更多的市场行情。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正合计着对青花椒和核桃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学习产品保鲜、反季节销售等新观念、新技术。□攀枝花日报记者 刘蔼岚 攀枝花日报通讯员 赵勇
责任编辑:T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