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图网 首页 > 财经热点 > 四川省党史界纪念三线建设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攀举行

四川省党史界纪念三线建设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攀举行

专家们认为——攀枝花是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 历史照亮现实,发展昭示未来。昨(25)日,四川省党史界纪念三线建设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攀枝花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以及成都、自贡、泸州、绵阳、广元等全省14个市州的党史界代表共11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攀枝花是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 当天,为纪念三线建设决策50周年,弘扬三线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四川省党史界专家学者齐聚攀枝花,举行了纪念三线建设50周年学术研讨会,共同总结三线建设的宝贵经验,探讨三线精神的现实意义。 记者了解到,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针对当时的严峻国际形势,为加强战备、建设内地工业基地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建立了强大的西部国防工业基地,也在西部地区建成了一批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和新兴工业城市,促进了内地省区的经济社会繁荣和科技文化进步,初步改变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四川省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而攀枝花是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从1964年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凭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在深山峡谷中,建设起来了一座现代新兴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形成了可歌可泣的三线精神,带动了本地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与会领导和专家认为,研究三线历史,宏观地、历史地、科学地解读三线建设,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是党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更好地服务四川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三线建设中的攀枝花,专家们认为,攀枝花结出了三线建设最大、最辉煌的硕果,是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攀枝花开发建设史就是中国三线建设史的一个缩影。 当天下午,参会人员先后前往雅江桥、攀钢、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等地参观和考察。 采访手记 回望激情燃烧的岁月 不毛之地,荒无人烟,唯有数株攀枝花如赤霞、如火焰绽放于金沙江畔……这是亿万年生生不息的裂谷地火。 曾有智者如诸葛孔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仰天长叹:“此地粮草无补,崎岖难行,屯兵险矣。”撤兵而去一千八百年。 直至公元1936年,怀着实业救国的钢铁梦想,常隆庆、汤克成等老一辈地质学家踏上这片土地,揭开了攀西大裂谷的神秘面纱。 备战备荒、保家为国……1964年,当国家百业待兴,当边境重燃战火,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做出关系国家存亡的“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直接部署在我国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等设施建设。 近矿、近煤、近水、近林,资源富集,加之地处内陆腹地,地势隐蔽,地形险要,攀枝花成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和主战场,从裂谷深处脱颖而出,世所瞩目。 旋即,数十万建设大军从20多个省(市)自治区日夜兼程,奔赴金沙江畔,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序幕。 “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科学求实”。前赴后继的攀枝花人艰苦创业,迎难而上,创下了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创新攻克“呆矿”、打破传统设计建设“象牙微雕”钢城、突破“地质禁区”建成成昆铁路等系列奇迹,走出了一条合乎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线工业建设道路。 乾坤斗转,物换星移,从工矿裂谷到钒钛之都,从不毛之地到阳光花城,从穷山恶水到康养胜地……回望激情燃烧的50年,我们坚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路上,火红的攀枝花必将绽放得更加娇艳。与会专家在攀钢文化艺术馆参观“象牙微雕”钢城模型。与会专家在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参观。 让“三线建设精神”薪火相传 在四川省党史界纪念三线建设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见仁见智,就“三线建设精神”的传承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目的都在于把“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传承好。 人物名片:齐彪 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副主任 精彩观点:攀枝花应建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三线建设”在中国近代的经济建设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两个不能否定”、“三个绝不能”,我理解应该内含着对三线建设的肯定。正确评价三线建设是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环节。2011年经中央审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用了两个目对三线建设进行叙述,鲜明指出:“三线建设的开展,较大规模地改变了我国工业的布局,改变了三线地区比较落后的局面,为以后解决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进行西部大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我认为,应进一步深化对三线建设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对三线建设精神的研究和宣传;进一步加强对三线建设资料遗址等文物的保护。攀枝花正在建设的三线建设博物馆,是三线建设博物馆中规模最大的。攀枝花是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应将其扩充为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以促进三线建设遗址遗存和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人物名片:宋毅军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研究员、副巡视员精彩观点:把三线建设精神贯穿到工作中 三线建设是一段应该记录的历史,经过3年的筹备,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于今年3月成立,研究会将从追寻历史的角度、总结经验的角度、教育后代的角度、进行西部大开发研究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多方面研究。研究三线建设对当前经济意义重大,要强调经济布局平衡,东西部发展要达到平衡;发扬传承三线建设精神,对总结经验教训,搞好经济平衡,都很有意义。首先需要学习,进一步研究,再进行宣传,在过程中,老三线建设者需言传身教、当代人应身体力行,在进行各项工作中,要认真细致、敢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担当,行之有效。 攀枝花精神是三线建设精神中突出的代表和表现,三线建设精神贯穿到其他精神中,如长征的精神、五一二抗震救灾的精神,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现实社会上的体现。三线建设精神最有标志性的是攀枝花市。人物名片:宁志一 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省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精彩观点:“三线精神”要代代相传 攀枝花开发建设和成昆铁路建设都是三线建设的重要成果。在成昆铁路建设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各种险情难以预料的出现,造成了很多的人员伤亡。可以说成昆铁路的修建包含了新中国艰苦创业的各种元素,是30万筑路大军在崇山峻岭间谱写的一部壮丽史诗。“三线建设”中形成的那种忘我奋斗的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当中,仍然不可忘记,仍然要传承下去。攀枝花有厚重的三线建设历史积淀,把这种历史积淀融入到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中,继续秉承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三线建设精神,就能把攀枝花建设得更有特色。人物名片:秦万祥 中共攀枝花市委原书记精彩观点:攀枝花精神要不断发展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攀枝花精神、三线建设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不会过时,要找出为今后继往开来,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有益的经验,传承下去。要开拓进取,创新,进行技术突破,创新才有活力,才有希望。要勇于担当,特别是年轻人要主动站出来,不要局限于过去经验,要开阔眼界,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扩大。要不断继承和发扬,思想理念上要不断发展提高。产业结构、经济建设上,要根据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使得原来取得成绩的载体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一句话,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记者 陈西萍 谭建红 刘婧)
责任编辑:T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