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试图跨界要先看准自己的DNA
2015-01-01 21:18:33
编辑:川图网 www.wepics.cn
前年Facebook上市前,我曾在电视节目上将Facebook定性为互联网时代的谢幕之作,当然对其未来发展并不看好,以后不会再有互联网的巨作出现,因为未来是属于移动互联网的。节目播出后,不少观众与我理论,认为有扎克伯格这样的年轻掌门人,Facebook从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易如反掌。两年下来,我想答案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企业根植的DNA比创始人的年龄更强势。无论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企业的商业DNA是决定其命运的隐形推手,与企业当家人的年龄无关。
假如我们把眼光回到国内,你会发现这种吃着碗里想着锅里的现象相当普遍,试图跨界进入他人成功的领域似乎已经是一种常态,360要做搜索,阿里要做手机,腾讯要做支付,网易要牵手电信与微信一决高下这种跨界能否成功,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从目前的战绩来看,似乎这些巨头的DNA仍然在主导他们各自领域的成功,也同时局限着其在其他领域的开拓。
曾经誓言要枪挑微信的易信,直至今日连陌陌这个尾也没有追上。易信在产品设计上的确有一定的创新,但仅凭这点功夫就想与微信扳手腕,不免有点过度自信。来自腾讯家族,从摇一摇起家的微信有它根深蒂固的社交DNA,社交不同于网络新闻、不同于节假日哄用户发短信的DNA。腾讯的DNA可以让其自然而然地做出正确的社交产品设计,而易信却因为缺乏这份DNA,同样也会情非得已地犯一些自己难以意识到的致命错误。举例来说,腾讯微信一不小心由摇一摇交陌生朋友变成了熟人圈的社交利器,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哪怕今天已是主要熟人间的交往,腾讯既往的社交DNA依然使其自然而然地维护着用户的隐私,至今止微信还没有强制性要求用户必须以自己的电话号码来注册账号,你完全可以用你的匿名QQ号来上微信。而曾经下载过易信的朋友,不妨分享一下你的注册体验,你觉得交出你的电话号码,对自己的匿名性会有顾虑吗?不妨再试试其他要枪挑微信的产品,你是否也能发现因DNA导致的自我局限,或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