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只有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实现“城市自生”
2014-05-31 10:36:10
编辑:川图网 www.wepics.cn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在城市化发展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平均每年以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到2012年已达52.6%,但是,我国的城镇化也面临一些问题。大致看来,之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导致一些二、三线城市出现“产业空心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2)城镇化的速度大于质量,城市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和园区开发,贪大求快,加大了城乡和收入“两个差距”以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两个恶化”;(3)倾向于“物的城镇化”和“土地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不足,突出的问题是2.6亿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进展较慢,约有2亿人没有城市户籍,不能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4)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促使地方政府和地方建设只有“尽快卖地”,而不是“尽好建房”和完善公共服务。城市建筑“千城一面”,相关产业在完成了资本技术积累后跌入“升级陷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建议各地区分析清楚自己的要素禀赋特征,确立起每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新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同时,配合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政策及制度建设,消除发展瓶颈,迅速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成为具有竞争优势产业。
各地只有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才有可能在全国乃至全球具备竞争优势。由此,则可以最有效、最快速积累起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永续收入源,使城市管理从土地财政中解放出来,依靠“企业和产业税收”实现“城市自生”,保证足够的财源提供优质、普适的公共服务,吸引和留住人才,使城镇化、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进入良性循环。
为落实上述思路,根据我从世界银行任满归来后倡导的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提出以下“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的六个具体步骤,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甄别潜在比较优势产业。对过去20年经济发展快速,而且人均收入比当地高1-2倍的国内或国外经济体的各种可贸易产品和服务做出甄别。这些产品和服务很可能就是当地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容易形成竞争优势的新产业。
第二,分析在上述这些产业中,当地民营企业在哪些产业已经比较活跃,并查找可能阻碍它们提升产品质量或阻碍其他企业进入的各种硬的基础设施或软的经营环境的障碍。当地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消除这类障碍以帮助产业做大做强。
第三,对当地企业尚未进入的新产业,当地政府可以积极到上述第一步确认的经济体中招商引资,鼓励生产此类产品的外地或国外企业前来投资,并消除这些新产业发展的软硬障碍,以培育新的增长点。
第四,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殊资源禀赋或全球范围内的技术突破带来的特殊机遇,各地政府要密切关注当地民营企业发现而且已展现出获利能力的新商业机会,帮助这些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火。
第五,在基础设施落后、企业经营环境不佳的地方,当地政府可以设立经济特区或产业园区,改善基础设施和经营环境,鼓励当地、外地和国外企业前来投资上述步骤所甄别出来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建立产业园区或特区还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六,给予目标产业的先行企业一定时限的税收优惠,或者信贷的担保,以补偿先行企业的风险。根据这个步骤甄选出来的目标产业符合当地的比较优势,企业有自生能力,给予先行的企业的激励只需有限的财务成本和有限的时间就足够。
上述“增长甄别和因势利导”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框架可以结合“大城市群”的建设,协调规划各个大城市及其辐射的中小城镇的产业布局,使各中小城市紧密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建立龙头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城市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