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图网 首页 > 生活百态 > 城乡居民幸福感提升——上半年“幸福自贡”建设述评

城乡居民幸福感提升——上半年“幸福自贡”建设述评

川图网讯(记者 黄雪英)最近,国家统计局自贡调查队开展幸福自贡民意调查显示,2014年,全市城乡居民幸福感同比上升1.01分。

1.01分,体现在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医疗服务更加温馨;体现在社会保障越来越好,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体现在抽象数据的不断增长,民生实事逐一落实。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1.82万人,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0.93万人,农民工异地输出就业92.26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分别增长10.2%和12%。城镇登记失业率4.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降低。

越来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显著提升。截至6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3.25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97.5万人;养老服务新增敬老院床位60张、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9个;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6%以上。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82%、71%、75.55%,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50万元和12万元,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最高限额调高到30万元。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036套,启动了凤凰坝片区、向阳街片区等棚户区改造前期工作,全市新开工改造棚户区11945户。

出行的快捷和方便,人居环境的改善,是近年来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上半年,内威荣、自隆高速公路,S207赵家坪至石道段改建等项目加快推进。乐自高速公路自流井连接线、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大安连接线正在建设中。镇村交通条件持续改善,建成通乡公路63.5公里、通村公路129.3公里。随着汇东公园一期全面完工,西山植物园加快建设,高峰公园、曦景公园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老百姓生存的环境大为改善。44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已建成11个,“美丽乡村”创建之村庄特色风貌塑造154户,居民生活居住环境更加优美舒适。

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惠及城乡群众。荣县新城中学等一批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步伐,2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为1.3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费;加快推进医院基础建设,就医条件持续改善;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全市累计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63.78万份,8.35万户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市级信息平台实现网上预约挂号,“看病难”得到缓解。

群众安全感逐步提升。社会管理有序,加强“六大体系”建设实现社区(村)网格化管理,通过志愿者服务项目倡导全社会全民公益;社会治安良好,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深入推进,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大调解”工作深入推进,群众诉求得到有效化解。

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市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自贡文化展示馆和群众文化活动馆免费开放,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下乡的精彩纷呈,举办群众性美术书法、摄影创作、器乐演奏等展示活动60场次,举办舞蹈、声乐、文学鉴赏、戏曲等免费培训和公益讲座276场次,群众“8小时”外的幸福感全面提升。

近日,荣县首个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心在长山镇挂牌。该中心分为室内活动场地和室外文化广场,共计1500平方米。中心包括留守儿童之家、职工书屋、农民工文化驿站等众多服务平台,结合群众需求,提供报刊阅读、教育培训、影视放映、展览展示、娱乐健身等各类健康有益活动。这是我市公共文化向农村边缘地区拓展、惠及老百姓的一个缩影。

2014年初,市政府提出,深入推进“十项民生工程”和“幸福自贡”建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民生难题,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半年过去了,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转作风、接地气、惠民生,据国家统计局自贡调查队最近开展的“幸福自贡”民意调查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幸福感同比上升1.01分,“幸福自贡”建设迈出新步伐,老百姓的笑容甜蜜蜜。

加快教育云平台建设

—— 2016年全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将黑板拉开,就是70英吋的触摸式大屏,不用鼠标,用手指轻轻一触,选择后就运行。”7月29日,自贡一中教学楼教室里,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安装现场,市电教仪教学馆馆长助理一边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安装调试,一边告诉记者,每间教室都进行改造,采用的全标黑板和机型与成都市优质学校配置标准相同。“一体机集电视、电脑、投影功能于一体,取代了电子白板加短焦投影或电子白板加长焦投影及幕布的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今后教师上课将变得更简单,只需带一个U盘或者直接从网络打开所需要文件就可以了。”

“更重要的是,一体机的广泛应用将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铺平了道路,加快我市以教育云平台建设为载体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李武学告诉记者,今年开始,市教育局首次主导,在市直属7所(包括自贡电大)学校统一标准,统筹规划,统一实施安装近300套一体机,总投入800多万元,今年完成安装100套。

据了解,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从2013年启动,拟投资2.5亿元,计划用3年时间,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行教育管理信息化,到2016年全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全市教育系统正加紧实施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教学环境建设,实现“校校通”;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实现“班班通”;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实现“人人通”;推进自贡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加大教育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目前,我市义务教育多媒体教学已普及到农村中心学校,实现“班班通”。沿滩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在区县前列,于今年5月启动教育云平台建设项目,现已完成安装中小学校(含村小)33所,预计于2014年8月完成全部设备安装。届时,全区所有中心校和初中学校都将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目前,自贡教育专网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下一步,还将在每个直属学校建设一间录播教室,实现直属各学校各班级同步直播教学,试点云课堂建设,启动微课教学。”李武学说。

让“吃低保”更透明公正

—— 沿滩区通过“调查清理+民主评议”解决“人情保”

6月19日,沿滩区邓关镇多功能会议厅,会仙桥社区生产路5组、今年65岁、双目失明多年的王玉清,带着她今年30多岁、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向现场19名低保评议人员陈述家庭收入等情况。最后,她母子双双获得全票通过,高标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感谢党和政府,每月给我们600多元,生活基本有保障了。”王婆婆脸上绽开了笑容。

个人申请、入户调查、低保评议、张榜公示……每一步都“贴心到位”,每个程序都公开透明。“群众民主评议的形式,使低保这项福利政策充分发挥作用,保障到最需要的困难群众,真正实现公平公正。”邓关镇低保评议人员、党员王淑芬说。

上半年,沿滩区借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东风,将城乡低保专项行动列为六大专项行动之一,把低保惠民政策公正公平发挥作用作为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学中查、在查中改。截至7月30日,全区入户调查17295户,12个社区13个村完成民主评议,清退、停发城乡低保1516户、2060人,停发金额224473元;新增城乡低保742户,791人,新增金额83629元。

该区首先搞好调查摸底、宣传动员、引导群众参与。从2月份起,全区自上而下开展为期8个月的民主评议和自查自纠工作,完善查纠程序,围绕制度执行、审批程序、档案管理等重点环节,针对所有在保人员全面开展入户复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审批报备,查清“关系保”、“人情保”,及时取消违规享受低保者资格。其次搞好入户调查。逐村逐户调查核实低保情况,对那些违背政策将关系户纳入低保范围的,坚决予以清理纠正,做到应退则退;对家庭收入符合城乡低保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的,及时按程序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乡镇入户调查率必须达到100%,区民政局抽查不低于30%。第三是组织开展好民主评议,重点是村(社区)通过召开村(居)民大会,民主选举产生13名以上民主评议代表,对低保申请人陈述的家庭收入、财产状况以及入户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进行评议,以现场投票、现场计票和现场宣布结果的方式进行,被评议对象获得评议人员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票的进行张榜公示,通过群众的监督和评议,把好“初审关”。

该区还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将镇村组党员干部亲属享受低保情况列入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内容,从制度上将办理流程的“末梢神经”作为重点。完善民主评议、区乡(镇)村“三榜”公示及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分类复查、异议复核和低保投诉举报核查制度,完善低保经办人员和干部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采取制作固定宣传栏方式对低保户进行长期公示,健全低保对象信息查询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从制度上、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742户,791人,新增金额83629元。

“伤心路”变为“幸福路”

—— 桥头镇石房村村道建设见闻

7月23日,骄阳似火。“轰隆隆”——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打破了贡井区桥头镇石房村的宁静。4组村民万志科手摇蒲扇,赶到施工现场,站在一村民家晒坝边“监督”现场施工。“出个门恼火得很,路烂得连两轮摩托车高价都不愿意进来,更别说大车、小汽车了。”今年61岁的老万说,烂路的日子,村民过伤了心。“盼了好多年了,希望早日维修好,恢复通乡村巴士,方便大家出行。”

“更重要的是,路修好了,产业才能发展,村民收入增加才有希望。”村支书万明盛说,长期以来,石房村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出行难,更制约了产业发展,去年全村人均收入低于全镇水平2000元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落后村。

4.5公里的村道,既是连续石房与永顺村的通村路,也是村民增收致富的产业路。2007年建成碎石路后,开通了乡村巴士,沿途800多户3000多村民靠这条村道与外界连通。由于年久失修,碎石路变成了大坑小凼的“伤心路”。万志科家种了2亩多柑桔,一年挂果五千来公斤,可是因为路烂,贱到两毛钱一公斤都没有人来拉,靠自己挑到镇上卖点零用钱。一个小时的路,要歇三四次才能到。“毕竟自己六七十岁了,一次挑个三四十公斤都有点恼火,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果子落到地上烂掉。“以后修好了路,我就买个老人三轮车,空闲时种点小菜呀什么的,拿到镇上去卖。”老万说。

今年年初,区常务副区长邹传红到基层调研时了解到该村村道的情况,并决定把它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事项之一,抓紧办理。镇政府积极整合资源,争取整合项目资金,决定投入150万元对路面进行硬化,预计今年10月完成泥结石路面,明年实施硬化。

“修路,我支持。”老万远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在电话里恳切地说,托父亲代其捐款500元。“大家对修路的热情很高,共集资捐款20万元。”万明盛告诉记者,村里通过“一事一议”成立了资金管理组、工作协调组、质量监督组,全程协调和监督施工。

修路的事有了着落,再看看邻村发展产业风生水起,村民王弟之坐不住了,于今年上半年回村流转了10亩摞荒地,抢先一步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下一步,村里将以村道建设为契机,引导村民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业。”同时,有意向地培植10亩以上养鱼户10户、改良水果500多亩。“仅此两项,有望人均增收1000元。”万明盛说。

“我们生活得很幸福”

—— 走进大安区社会福利救助中心

7月31日,夏日的清凉掠过大安区社会福利救助中心。86岁的刘淑芳婆婆吃过早饭,把房间打扫干净后,就扶着室友李淑华婆婆走出宿舍,和其他老伙伴们相约在过道上乘凉。

“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很开心,很幸福。”身板硬朗、性格开朗友善的刘淑芳婆婆精神爽爽,话匣子一打开,便有说不完的话。她丈夫早年牺牲在朝鲜战场,膝下无子女,老人独自生活了大半辈子。以前居住在大安街的老房子里,由于年久失修,一遇雨天,就成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现在好了,这里每间宿舍里有空调、电视,开水、热水全天24小时供应,吃的用的穿的都是新的,好舒适,啥都不用焦不用愁。”刘婆婆告诉记者,这里的工作人员对每一位老人都很关心,从来不向他们发火,老伙伴们都很好。“一辈子就是在这里,真正过上了好生活。”

“李婆婆,感觉好些没?”副院长兼医务室工作人员邓小利从自贡卫康院毕业后,在这里工作已经14个年头了。身兼多职的她,一有空就与老人“泡”在一起,除问寒问暖外,还给有病痛的老人体检、按摩,叮嘱老人“哪里不舒服要第一时间告诉我。”今年76岁、去年从团结镇敬老院搬过来的李淑华婆婆的手臂不小心擦伤了,邓小利给她开药服用后基本没问题了。“小腿还疼不?”邓小利边抚触边叮嘱她说,平时多进行抚触式按摩。

在中心的另一间宿舍里,99岁的朱桂芳婆婆臀部长了一个血管瘤,已经很多年,稍不注意就会压着疼。她很想从床上挪到椅子上坐会儿。78岁的陈五金公公将椅子移到床边,小心翼翼地把她扶起来,从胳膊下面一搂,稳稳地抱起来轻轻地放下。“陈公公照顾婆婆已经有14年了,比我们工作人员都耐心仔细。”邓小利告诉记者,两位老人的故事被传为佳话,考虑到他们年事已高,就没有专门为他们办理结婚手续,但大家对陈公公的做法都竖起大拇指。

暖心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温馨的场景一幕接一幕。该中心是“5·12”灾后重建项目,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总投入1900万元,2012年11月投入运行。中心设施齐备,承载着9项功能,兼具城市社会福利院、农村中心敬老院、光荣院、流浪儿童保护中心、救助管理站、残疾人康复中心、儿童福利指导中心等功能,并为大安辖区城镇‘三无’人员、特殊优抚对象、流浪未成年救助对象以及团结镇、大山铺五保供养对象提供集中供养救助。“目前中心已入住140多位老人。”邓小利说,中心管理十分人性化,老人之间互相帮助,形成团结、友善、幸福、快乐的氛围。

责任编辑:T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