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统计数据源头 ——记者实地见证统计数据产生过程
2014-08-20 08:53:01
编辑:川图网 www.wepics.cn
川图网讯(记者 周嘉)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一个个经常见诸报端的统计数字都是怎么产生的?这些经济数据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在第五届“中国统计开放日”即将到来之际,13日,记者走进国家统计局自贡调查队,跟随统计工作者深入基层,“零距离”地观察统计、感受统计、了解统计,探寻统计数据的源头。
粮食产量数据是咋出炉的?
粮食产量的数据如何得来?真实可信吗?13日,国家统计局自贡调查队和富顺调查队的调查人员在富顺县中石镇松林村实割实测水稻亩产,记者现场感受了整个过程。
当天上午10时,在松林村8组村民肖体兰房前,富顺调查队两名工作人员用皮尺在稻田里拉出一条最长的对角线,根据对角线总长度,按等距抽样的原则,计算出三个具体实割的点位。在第一个点,工作人员将测规插入田里,按规范化要求割下测规转动圈内的水稻。另外两个点位水稻也照此割取。三个实割点的水稻割取完后,工作人员将其脱粒、除杂质、测水份、过秤,然后装入特定的样品袋备查。最后,用公式计算出这个田块的水稻亩产量。
国家统计局自贡调查队队长曹烈祥介绍说,由于一块田的水稻受光程度不一,可能会长势不齐,所以要选择3个点位进行测量。当天实测的松林村8组,一共有78个水稻田块,总面积158.82亩,预测亩产最低520公斤,最高625公斤,调查人员根据踏田估产由高到低对田块进行排队后,按田块面积累计等距抽样,随机抽出第一个田块,再按等距抽出其余两个田进行实割实测。富顺县全县的29个抽样调查点均按此方法推算,确保实割实测的科学性。
据了解,除水稻外,国家统计局自贡调查队今年还对小麦、玉米进行了实割实测。
“小账本”算出民生“大数据”
“8月1日,收入:卖谷子1000公斤,4260元;卖高粱180公斤,840元;儿子打工寄回2000元。支出:电瓶车以旧换新,2200元,香烟一条,90元……”
13日上午,在代寺镇草茂村农村记账户邱家洪家中,60多岁的邱家洪向记者展示了《一体化住户调查现金和实物收支日记账(农村)》。在这个三代六口人的大家庭,邱家洪发挥“户主”作用,每天将全家一天的收支情况按照明细分类登记在账本上。
2013年年初,农村住户调查样本轮换,草茂村被国家统计局抽中为调查村。作为村主任的张亨述第一次担任起辅助调查员的工作,给村里的记账户进行业务指导、督促记账。“每周我会入户一次,检查记账情况。每月除了上门收集各户的账本,还时常登门与记账户们交流‘流水账’的记录心得……”张亨述向记者讲述着这一年多的工作点滴。
“被随机抽样的农户家里都有一本‘收支日记账’,农户按照每天收支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当记满一个月后,辅助调查员上门收取账本,然后交给调查队录入、审核和汇总,上报国家统计局,最终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这样出炉。”
曹烈祥告诉记者,“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即是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不能等同每一个具体的农民的收入水平;该数据直接关系‘三农’发展和农村小康水平的建设,是农业决策部门的主要参考数据,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