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招办负责人解读教育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2014-09-10 09:49:37
编辑:川图网 www.wepics.cn
高考改革时间表
●2014年启动试点
●2017年全面推进
●2020年基本形成
●高中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外语可考2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14门随学随考,学生从史、地、政、理、化、生中自选3门成绩计入总分)。
●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
●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
●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
川图网讯(记者 钟顺顺 综合)节前,教育部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日前,市教育局招办相关负责人再次全面解读该方案。
据悉,本次改革将于今年启动,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改革考试科目 将建立多元录取机制
改革后,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招生录取将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考虑到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这次改革将先选择在条件比较成熟的上海市、浙江省开展试点。今年底,上海市、浙江省两地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高二、高三学生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不进行试点省份的学生也继续实施现行高考办法。
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列为毕业升学参考
据改革方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主要检验学生学习程度,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考试范围将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此举旨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同时,将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将综合素质评价列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改革后,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将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改革要求到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明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据方案规定,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全国各省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今年底将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自主招生将更为严格的控制, 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从2015年起实行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对录取结果负责。
此外,改革将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宽进严出。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便捷服务。改革还包括: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将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据悉,改革后将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据解答,国家将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改革后,将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国家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本次改革将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严格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