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图网 首页 > 生活百态 > 盐运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成果 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初步具备“世遗”预备名单潜力

盐运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成果 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初步具备“世遗”预备名单潜力

川图网讯(记者 陈莉媛 摄影 叶卫东)在完成了对自贡盐运古道为期一周的考古调查后,昨日上午,考古调查组向媒体通报取得的重要成果。专家们认为,自贡盐业的珍贵文化遗产使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初步具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潜力。

文物数量丰富,具有较高价值

在过去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国内顶尖的考古学、建筑学、交通史、盐业史方面的专家以及自贡有关方面的专家,走遍了自贡的古码头、古桥、堰闸、古牌坊、祠堂、古街、会馆等,他们共考察文物点95处,其中文物建筑59个、遗址4个、道路6条、古城镇8个、水运系统遗址15处、摩崖石刻2处、古墓葬1处。

“从文物点的数量和质量看,具有较高的文物、文化和社会价值。”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在发布考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时表示,大公井遗址是本次考古调查的重点之一,“文献记载,大公井初凿于北周武帝时期,迄今为止未进行过考古工作。通过本次调查对大公井遗址剖面的局部清理,发现若干层含丰富灰烬,其中在遗址最下层发现了可能是南朝晚期至唐代的青瓷片,这与历史记载的大公井开凿时代相近,为探索大公井遗址的始建年代提供了重要线索。”

自贡盐运古道与蜀道、茶马古道等当前四川热议的几条文化路线是什么关系?自贡盐运古道在南方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古文明线路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谈及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认为,盐运古道的记录相对薄弱,对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盐运古道上的遗存缺乏系统深入的梳理和研究。从交通史来认识自贡的盐运古道,是与外界产生联系的一条道路,通过这次考古调查,可以说对四川交通乃至整个中国古代交通史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盐运古道以水运为主,陆路为辅

专家们认为,从盐运古道本身来看,自贡地区保留了大量的以自贡为起点通向黔滇湘鄂的盐运古道。从考察情况看,自贡盐运古道以水运为主、陆路为辅,其中水路主要通过旭水河、釜溪河、沱江,形成以码头、堰、桥、槽、闸等共同构成的水运系统遗址,还形成了一系列因盐运而兴的古镇,陆路方面也存在着从自贡到宜宾、内江等地的盐道,还需要进一步调查、发掘。

在本次调查中,专家们考察了大量的文物建筑,认为盐运古道相关的文物建筑具有空间分布密集、紧紧围绕盐的勘、采、产、运、销为中心的布局特点,以自贡市为中心,以盐运古道为主要线路,散布在盐道周边区域的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文物建筑类型包括民居、宫、堂、庙、馆、碉楼、牌坊等,其数量之多、体量之大、装饰之精美,聚集程度及保存的完好度在四川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总结起来有三大特色,一是种类繁多且分布集中的封火墙,二是石作、木作、灰塑工艺精湛、内容丰富,三是大体量雕花贴瓷片脊饰的大量运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营造技术及盐商雄厚的财力。”高大伦说。

专家们认为,自贡的盐运不仅涉及盐运古道,在勘、采、产、运、销等方面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与世界遗产强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相契合的,盐运古道上保留着水运系统遗址;早在清代自贡就开凿出深达一千余米的古盐井;自贡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天然气用于盐业生产的地区,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初步具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潜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只是一种形式,是促进当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要让世界更多地关注盐都,先人为我们留下的这份珍贵的遗产,更应该保护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院王仁湘表示。

专家们建议,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对此次盐运古道考古调查,专家们还提出了更准确的名字——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考古调查,他们还将在10月下旬形成《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考古调查报告》和《自贡井盐遗址及盐运古道文物点价值评估报告》两个报告。

对此次考古调查中另外的重要发现,专家们建议要加大保护力度。富顺的虎头城是本次调查中的重要一站,城长约400、宽约100余米,现存城门、内外城墙、炮台等,是南宋时期数十座山城形成的抗蒙山城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座,现为市保单位,“为了更好地保存,应该提升其保护级别。”

针对旭水河中的“菩萨石”,专家们认为其是一处佛教摩崖造像,属于唐宋时期,与广元、邛崃、荣县的多处同时期摩崖石窟的题材和技法相似,可考虑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与自贡境内其他佛教摩崖造像共同作为荣县大佛的扩充文物点列入国宝单位。

专家们还认为,大公井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认为大公井可能不是以一口井的形式孤立存在,在遗址附近可能存在盐井群,希望通过后期的考古工作找到更多的遗存。

责任编辑:TNTW